在移动互联网领域,中国移动很早出发,却没有收获早起的果实。缺乏移动互联思维的半市场化国企,拥有中国通信领域顶尖人才的上市公司,未来的路在何方?
一个未来模糊的国企,一个失去了灵魂的公司,一个在公众眼中吸金机器,正在成为外界给中国移动贴上的挥之不去的标签。
最近网络上很流行一组漫画,孩子的梦想,是一公斤的母爱。出生于10多年前的中国移动,它的梦想是什么呢?被尊重?被认可?
被贴上那么多负面标签的中国移动,也许并不知道大家不满它什么,又误会它什么,正如外界不知道中国移动究竟想要什么,4G引领全球?移动互联战略?市值不断攀高?自主品牌手机?飞聊挑战微信?——在很多旁观者看来,中国移动就像一个黑洞,在猛烈吞噬靠近它的一切,包括它自己的未来。
10多年前,中国移动曾大胆复制了日本运营商的I-MODE模式,在2001年快速引进了200多家合作伙伴,此后,合作伙伴的蜂拥而至再也没有停止过。然后,合作伙伴各式各样的违规动作,让中国移动在尝到了甜头之后烦恼倍增。
中国移动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未来。于是,在重构和清理的过程中,曾经的很多合作伙伴们被“抛弃”;于是成了“没有伙伴的公司”,那时候的中国移动,变得没有生态系统视野、没有伙伴关系的公司,也不会有基业常青的未来。(详见本刊2010年12月刊,《中国移动:没有伙伴的公司》)
在中国移动义无反顾地吞噬了曾经为其带来巨大成功和荣誉的合作伙伴之后,却并没有能够建立起规则完善思路清晰的合作模式。他甚至吞噬了自己一手打造的移动梦网帝国。
当年的SP小弟们开始高调进军移动互联网的时候,中国移动则开始吞噬自己曾经引以为豪的移动互联网业务。腾讯、新浪,这些10年前为从中国移动的增值业务大碗中分得一勺汤,愿意无数次放下身段登门造访的互联网企业,正以势不可挡的力量扑面而来。
飞信,被移动的内部人士认为只是他们很多业务中的一小部分,他们只是专注地埋头苦干做其他“赚钱和重要”事情,而炒得满天飞的微信和飞信之争只是浮云,只是出现在讲话稿中的老板式恐惧症而已。
但是不能否认,面对腾讯的微信,中国移动有了“信令危机”,还有不得不承认的“收入危机”。管道,抑或是智能管道,都阻挡不了语音的持续下降,短信的收入锐减和流量经营在TD时代的失败。
为什么做了这么多年的飞信、阅读、游戏、音乐、动漫,还有TD,一直不温不火,从未大红大紫?聚合平台、彩云、灵犀,这些看似成功的产品却并没有给中国移动带来实质的增长和真实的口碑。MM和飞聊更是被笑称为中移动“自娱自乐的产品”,也就是说,绝大多数使用者是“自己人”。
这个号称最市场化的国企、体制流程繁多的上市公司,开始吞噬自己的业务。
或许中国移动想要的,应该是一个规则不断完善、思路不断清晰的合作模式。但是,一个既充满活力又成熟稳定的生态系统,如此年轻的中国移动企业能够建设和驾驭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