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7月21日-23日,2015(第14届)中国互联网大会在北京拉开帷幕。本届大会以“产业融合,互联共享”为主题。会议期间,三大电信运营商负责人就如何建设更好的基础设施,如何促进互联网+传统行业融合发展及大数据时代如何形成竞争力并保护个人隐私等会等话题进行了对话。对话嘉宾包括中国电信创新部总经理李安民、中国移动市场经营部副总经理沈红群和中国联通产品创新部副总经理陈扬帆。
如何修建更好的“管道”
主持人:互联网就是高速公路,这个高速公路是由运营商构建的,对于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目前进展如何?取得了哪些成果?未来有哪些目标和发展方向?
李安民:中国电信积极主动地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建设网络基础设施,未来发展方向是5G。对于下一代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不仅仅是提质增效,更重要的是为国家、为产业、为用户顺应 “互联网+”,发挥基础电信运营商的特点,用新的技术、新的网络来顺应时代发展。中国电信今年已经开展了VoLTE的技术验证,面向5G,我们将从技术、业务、商业模式等扎扎实实地推进实施。
陈扬帆:未来我们可以想象,5G时代到来的时候速率会更快,能接入终端数是10倍、100倍的增长,可能功耗会更低,会带来很大的上涨空间。未来一定会推动除了人和人充满想象力的连接外,如虚拟现实等,体验更多的是物和人的连接,物和物的连接,这是我们未来的一个愿景,同时我们希望5G是开放的共享平台,网络是更好的融合关系。
目前光网络担任了骨干网络的职责,从用户接入这一侧来说,不管是随着WiFi802技术的发展,还是随着4G和5G的发展,最后用户的接入方式会更多,也会更灵活,除了WiFi以外,可能还有蓝牙。但是承载接入端无线融合的骨干网仍然是非常重要的,骨干网仍然是光纤。
沈红群:中国移动这几年每年的投资两千多亿就是在建设网络,我们大概每年都能够保证我们的带宽是翻番的增长,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在4G方面应该说是投入了超常规建设的策略,通过一年半的时间,我们已经建成了全球最大的一个4G网络。我们现在4G网络的基站总数,大概花了一年半的时间,已经接近了我们原来2G网络20余年建的数量,人口大概覆盖了85%。我们的用户也就是在前几天刚刚突破了两个亿,这是我们现在在网络上面做的一些工作。
当然了,在提供现有服务的同时,我们在我们的公司内部在不断地跟进5G的研究,在无线层面呢。我们所制定的5G的需求前期向国际电联提交了九个需求,其中八个被采纳了。在核心网络上面,我们的现代网络也是在通用化和软件化的方向发展,相信随着发展的进步,今后我们的网络会更加地开放、更加地灵活。
不论是产业互联网还是工业互联网,可能对于我们整个网络的需求是希望有一个可以媲美光纤的速度,体验的速率。同时,也是希望有一个零时延的体验延迟接入。另外,我们的连接会从人与人之间的连接到人与物之间的连接,一直到万物之间的连接,这时候我们需要海量的设备,需要低功耗、低时延的。5G最重要的变化是速率上的提升,可能会从现在4G时代的MB的时代,提升到5G时代的TB时代,能耗上可能会有非常大的提升,我们希望能够比现在的4G提升100倍以上。
今后网络在接入端的趋势应该是由移动替代有线。前面面20年我们的移动电话替代了固定电话,这个趋势非常明显,未来的20年移动接入将会替代有线的接入,所有的上网都会剪掉那样一个尾巴。
如何实现转型?
主持人:把互联网的高速公路建好了之后,接下来的任务就是如何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怎么样通过互联网、物联网来推动两化融合,在这个方面运营商有哪些具体举措?另外面对互联网公司的冲击,运营商如何实现转型?
李安民:为国家、产业和用户提供价值,不仅仅是带宽的升级,更重要的是提供更好的服务,比如说我们在宽带上面推出的五星级服务,这种升级服务更好地推动带宽升级当中用户享受到真正的与带宽相匹配的服务的等级。另外,要基于带宽进行一些应用创新,针对系统提升进行了大量的创新,通过应用的创新、服务的升级,加上核心的升级,这三管齐下,真正把我们的带宽发挥好,为产业的升级、为民生服务做出贡献。
沈红群:运营商处在从语音经营向流量经营的转型时代,我们如何适应这个转型呢?一个是在网络方面做转型,从2G、3G向4G网络迁移。
第二个转型,是在终端方面的一个转型,自中国移动承接了自主知识产权TD以来,为了推动这个产业链的发展,我们专门成立了终端公司来引导和推动整个终端产业的发展。通过这些年的努力,应该说还是取得了比较可喜的成果。终端也是我们实现转型的非常重要的抓手。
第三,营销方面的转型,这体现在我们的资费设计上,现在我们的套餐设计是以流量为主的套餐,我们4G的套餐,流量的占比比传统的套餐都要提升45%以上,流量价格也只有2、3G用户的一半。
当然,我们不断地进行一些业务的扩展,比如说我们成立了公司,专门来负责做数据内容方面的服务,成立了物联网公司专门负责整个物联网的服务。还建设了一些面向教育、医疗方面的一些行业的服务。
陈扬帆:当前,互联网公司和运营商各有优势,大家有合作的基础,是一种互补和共赢的相依共存的关系。中国联通也发布了沃+开放平台,向互联网企业开放一些电信能力。
另外,就是和互联网公司形成产品聚合,刚才说到4G时代我们怎么经营的问题,2G、3G是经营语音,3G是经营流量,流量是在我们的第三方互联网应用方面,联通也是和互联网公司不断探索流量+应用的一体化应用,和互联网公司不断形成应用+网络的一体化产品。现在总体来说,运营商和互联网这一块还是有非常大的一个互补资源,但是这一块的合作是新事物,我们需要在实践中探索,在实践当中大家统一思想,只要大家具备有共赢的思维,这是我们的一个思考。
如何形成大数据时代竞争力?
主持人:当前已从IT时代进入DA时代,运营商拥有丰富的数据资源,如何形成大数据时代的竞争力?另外,在大数据时代,运营商如何更好地保护个人隐私?
李安民:运营商拥有的数据跟民生和产业基础相关,是一些非常典型、非常重要的核心数据。从通信角度来来讲,首先,我们会根据客户需求将数据进行汇聚和整理;其次,我们会对数据进一步挖掘,再次,形成大数据的产品应用,这个是核心,大数据最终还是通过产品和应用来提供给用户。最后,运营商的大数据有底层性、敏感性、隐私性,对于大数据安全的保护非常重要,我们会确保做到保护隐私。
沈红群:中国移动的数据是非常巨大的,我们的数据在国外的几百个国家都有蔓延,我们的数据也是24小时不间断的数据,每天的数据量有150个T左右。中国移动前些年也构建了一些大数据的能力,主要是对内应用,对外开放上我们非常谨慎,前提是必须要保护用户的隐私,确保我们的数据产权是合理的。
那么我们现在即便是在我们内部使用的情况下,我们在安全上面也是做了比较多的工作的,比如说我们所有的用户数据积攒以后,可能会对用户的关键信息,也就是他的姓名、他的身份信息就会进行一些脱敏的处理。一般应用的使用者或者产品的开发者是看不到这些数据的。
第二,我们在做一些产品的时候,可能更多的是针对一些群体性的分析,而不是针对个体的分析。所以通过这些方面呢,来解决我们安全方面的一些困惑,并且我们在这个基础设施方面,我们建设了比较多的安全的举措,来保护我们整个数据不会出我们中国移动的机房,这个是这样。
在对外服务的领域,我们现在也在保持安全的基础上,再做一些探索,主要的一些探索可能有几个方面:
一是,在用户的群体行为的观察方面,结合用户群体行为的一些轨迹,和我们的城市的管理相结合,对旅游热点地区进行一些人流的监测。
二是,我们可以利用网上的一些信息发布一些行业性的报告,比如说告诉网民App在我们网络上的表现情况,哪些APP用起来会更加流畅,速度会更加快,或者说会更多地节省流量,更少地消耗电量。像这些东西对用户来说很有帮助,对App开发企业来说也是很有帮助,他有了这些信息以后可以更好地优化他的产品。
三是,提供征信方面的服务,帮助金融企业降低风险,当然,这个基础肯定是保障用户安全的。
陈扬帆:对于大数据,中国联通这几年做的主要是数据的集中化工作,我们于2012年开始建全国的大数据中心,及时构建大数据平台。目前的应用主要还是集中在我们自身内部,例如,我们在确保信息的安全和用户隐私的前提下,推一些定制套餐,用户假如流量比较大的,我们会推荐流量更大的4G套餐。另外,我们在做4G规划的时候,有一个重要的参数就是在4G规划的区域内覆盖了已有的3G能量,这是我们的重要的指标,,这更多的是用在对内的应用上。